患者:宫某,女,40岁,1989年4月4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每逢眼发胀涩、目花时即出现头晕、头两侧痛(肝开窍于目,肝胆为表里),随即出现恶心、呕吐(胃失和降)已10多年,发无诱因,作无规律,持续一二天呕止,数天后头痛亦能消失,头部血管有跳感。平时无明显不适,耳鸣不显,常感腰痛,眠多梦,入睡程度浅,易恐,平时食欲尚可,脘无不适,口不干,有时心烦,梦中时悲哭,背部有时发沉,无冷感。大便稍干,小便正常。月经正常。舌苔薄白,舌质稍红,脉右略沉,尺稍弱。西医诊断为血管性头痛,曾服安定、胃药、头痛药。
辨证:肝阳偏亢上扰。
治则:平肝潜阳。
处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20g,栀子10g,黄芩10g,牛膝15g,杜仲12g,酸枣仁20g,石决明30g,桑寄生12g,夜交藤12g,茯苓12g,茺蔚子1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89年4月7日。眠好转,余症不显,背沉,舌同上,脉可,小便较畅。上方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五七之后,女子身体机能渐衰,因女子以阴为用,故常首见阴亏。本案病机属上实下虚,阳亢于上,肝阴不足。肝火亢盛,迫使气血上冲头面,导致眩晕昏仆、恶心、呕吐,此为实之端;肝阴不足,肝肾阴亏而见腰痛、耳鸣,此为虚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