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微信
回顶部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中医工作室 > 金维良 > 论文论著
尿毒症应慎用大黄
时间:2021-08-11 | 阅读:

   目前在尿毒症的治疗中,大黄的使用较为普遍。笔者认为,尿毒症者盲目使用大黄实为不妥。

  《本草纲目》列大黄为毒草类之首,先贤誉之为“将军”。其性味苦寒,泻下攻积、清热解毒、荡涤肠胃积滞之作用峻厉迅猛,一般适用于体壮邪盛、里实热结之实证者。

  尿毒症系肾功能衰竭的后期表现,常由于氮质代谢产物潴留,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临床出现面色黯滞无光,口气秽浊,头晕乏力,浮肿纳呆,泛恶呕吐,溲溺闭阻等症状。中医称之为“关格”、“水肿”,此乃“浊邪壅塞于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致”,是正气亏损、邪毒内盛、肾功能受损严重的阶段。临证又以脾肾阳虚、秽浊内蕴为多见。此期治疗,一般主张投温阳祛浊之品,取温脾汤之意,选大黄通腑泄浊、祛除秽浊之气,兼用参附温阳扶正,又可抑制大黄之苦寒,协调气机升降。此配伍似属无误。

  又从现代医学论,应用导泻之剂以加强体内非蛋白氮从肠道的排泄,也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所含的番泻甙能刺激大肠,提高远段肠和中段肠的张力,使其运动加强,抑制大肠内水份的吸收,排空增强,产生泻下作用。临床应用大黄导泻,也即这个道理,以此可以从肠道增强部份尿素氮及肌酐的排泄。

  临床上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初用大黄者,随大便塘泻,病人神清气爽,诸证缓和,非蛋白氮下降一些,特别是尿素氮指标下降显著。但是,随着时间之延长,大黄应用频繁、量重,大便转变为里急后重,拉稀屙冻,状如泄泻、痢疾,下利无休止,从而出现了脾胃虚弱、脏气紊乱、正气日趋衰败之征候,并且血非蛋白氮反而上升,比原来水平还高。虽然用以附子、肉桂、人参、白术等温阳益气之品相助,但终因大黄生性猛烈,荡伐太过而功亏一篑。

  十分清楚,大黄确能导滞泄浊,问题是口服后其性峻猛,诛伐太甚,体虚难支。在尿毒症阶段,切不能忽视正气衰竭这个辨证要点。虽佐以参附,但参附耗阴助邪,阴血已趋衰竭,虚虚实实,非徒无益,并且有害。况且温补类附桂,药物本身含氮量虽然不多,但它有抑制机体排泄氮质的作用,长期用之,适得其反。所以为什么有些患者初用大黄,从症状到非蛋白氮指标虽有改善,但用久正气越乏,症状却日见加重,而且非蛋白氮指标逐步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更甚,也即这个原因。

  尿毒症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泄浊、标本兼顾,不应舍本逐末、专攻其标,图一时之快,重用、滥用大黄。应缓图为上,禁忌攻伐,重在去除诱因,适当协调阴阳,以平为期,不可太过。(原发表于《浙江中医杂志》,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