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微信
回顶部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谷越涛工作室 > 治疗与养生
名医名方--清中化湿汤
时间:2015-06-04 | 阅读:
    谷越涛,男,1943年2月生,山东阳谷县人。1968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医疗系。现任聊城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院长助理,全国第三、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中医药学会理事、山东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首批“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熟谙经典,推崇经方,不薄时方,辨证求准、用药求精、疗效求速,首倡“五个最”,即用最少的药味,最小的剂量,最便宜的药物,达到最高、最快的疗效。擅长治疗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主编《土单验方汇编》、《糖尿病独特秘方绝招》,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热入血室证》被选载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伤寒论讲义》中,《略谈黄帝内经的恒动观与辨证论治》获山东省第二届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
  组成: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苍术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莱菔子12克,木香10克,炒麦芽12克,甘草6克。
  功能:燥湿化痰,清热散结、理气和中。
  主治:中焦湿热证。症见脘腹痞满,甚者胀痛,连及胸膈,泛恶纳差,不思饮食,嗳气吞酸,口干而不欲饮,肢体困倦,便秘,舌质偏红,舌苔厚腻或黄腻,脉弦或滑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口服。
  方解:清中化湿汤针对临床常见的中焦湿热证,融合了二陈汤、平胃散,并加清热燥湿、降气理气之品变化而成,清化中焦湿热而不局限于中焦。其中,二陈汤是治疗痰湿的祖方,平胃散是治疗湿滞脾胃之主方,故以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共奏燥湿运脾之功,为方中主药;黄芩、栀子皆为苦寒之品,黄芩清热燥湿,重在中上二焦,栀子清热利湿,善祛中焦湿热而兼顾三焦,导湿热下行,使湿热之邪由小便而去,共为臣药;中焦湿热阻滞气机,胃失和降,故佐以枳实、莱菔子、木香、炒麦芽降气理气;使以甘草,甘缓和中而益脾胃,并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燥湿化痰,清热散结、理气和中之功。
  临床运用:中焦湿热证临床多见,湿热内蕴往往变化多端,诸如胃痛、痞满、嘈杂等消化系统疾病,凡中医辨证属于中焦湿热者皆可使用本方化裁。湿热之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故在治疗时不应贪求急功。临床对于中焦湿热兼有血热、血瘀、血虚或阴虚者,应考虑孰轻孰重而分别治之。一般应遵循先气分,后血分的治疗原则,根据舌象变化,待厚腻舌苔退去后,适可而止,以防变生他病。如兼虚者愈后还应注意扶正调养。
  加减:临床根据湿热轻重缓急和兼夹症状,在清化湿热时佐以畅通气机、活血通络、益气养阴、行气消导等法,灵活加减。如热轻可去栀子,热重可加黄连;湿浊偏重者可适当增加半夏、陈皮、苍术、茯苓之剂量,或加藿香、佩兰;伴有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肝郁气滞者加柴胡、川楝子,痛重加川芎、延胡索;夹瘀者加五灵脂、蒲黄。热多因湿郁久而生,若舌苔厚腻,苔色虽然未见发黄,却已有化热之势,仍可使用清中化湿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