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微信
回顶部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信息公开 > 应急管理
聊城市中医医院消防应急疏散预案
时间:2019-12-26 | 阅读:

   为了切实贯彻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市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为了积极推动员工(包括各部门的行政,医护,工勤人员)参与火灾预防,扑救,组织疏散和自救逃生工作,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基本情况:

  聊城市中医医院现有床位600张,医院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化路1号,地处花园南路,交通便利。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综合楼共13层、地下1层:4层以上有安全出口2个、每层5组10具灭火器;5个室内消火栓(1个在西电梯前厅)每层共有4个手动报警按钮(走廊两头各1个、东西电梯前厅个1个);群楼3层每层共有安全出口5个、每层10组20具灭火器、地下室共有8个室内消火栓、1至3层每层13个室内消火栓;综合楼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机械排烟及送风系统和室内消火栓系统。仲景楼共六层:五层以下2个疏散出口、每层3组6具干粉灭火器、各楼层两头各有1个室内消火栓。华佗楼共三层:各层个2个疏散出口、每层3组6具灭火器、各层1个室内消火栓。

  二、火情的级别

  初级火情:发现冒烟着火,判断短时间内尚不致蔓延,且周围无易燃易爆危险品,使用手提式灭火器可迅速扑灭自救的。

  中级火情:所处部位较重要,在短时间内火势可能迅速蔓延,危险因素较大,使用手提式灭火器尚不能扑灭的。

  严重级火情:超出中级火情的范围,判断火势可能迅速蔓延,周围有大量易燃易爆品,危险因素较大,动用现有消防器材设备尚不能迅速扑灭自救的。

  三、报警的方法与接警程序

  1、报警的方法:

  (1)火灾自动探测器设备报警: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接警后立即查清报警设备,并通知保卫巡逻员和该区域工作人员,说明情况,确认现场是否有火情。

  (2)员工报警:发现火灾的员工必须立即通过电话向消防控制中心报告,并说明着火地点,部位,燃烧物品,目前状况,报警人姓名,报警电话号码。

  2、接警和处理程序:

  (1)消防控制中心接到报警后必须立即通知保卫巡逻员,迅速到该区域进行火灾现场确认火灾等级,并记录好报警信息。

  (2)确认起火和“中级火情”后、消防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119”报警(报警内容为:我是聊城市中医医院值班员XXX,地址:文化路1号、现XX大楼XX楼层发生火灾,燃烧物质,火势情况,联系电话:XXXXXXX)。

  (3)通知值总值班。指令为:我是消防控制中心值班员XXX现发现XX病区有X等级火情,请按规定立即通知有关部门。

  (4)接到指挥部局部或全部疏散命令后,立即使用消防广播通知客人疏散,通知次序:首先是起火部位所属防火分区,其次是着火楼层;再次是着火层以上各层;然后是有可能蔓延的着火层以下的楼层。(紧急情况下、所在科室工作人员应自动立即组织疏散)

  消防应急广播词:XX楼层发生火灾,情况紧急,为了您的安全,请撤离您的病房,向室外疏散!

  3、总值班人员接到指令后立即通知有关部门。电话通知顺序:

  为防止消防控制中心人员疏忽,再次向“119”火警台报警(报警内容为:我是聊城市中医医院值班员XXX,地址:文化路1号、现XX大楼XX楼层发生火灾,燃烧物品,火势情况,联系电话:XXXXXXX)。

  ⑴、院 长: 商善刚

  ⑵、纪检书记: 何 华

  ⑶、副 院 长: 关 涛

  ⑷、工会主席: 宗 静

  ⑸、副 院 长: 翟文生

  ⑹、院长助理: 姜志国

  ⑺、院长助理: 姚常伟

  ⑻、安全科科长:徐瑞华

  ⑼、保卫科科长: 奚华义

  ⑽、火灾区域部门第一负责人:科主任、护士长

  ⑾、医院行政总值班: 电话:15563500377

  ⑿、消防控制室: 外线电话:8340260 ;内线电话;60540

  ⒀、安保值班室: 内线电话:60074

  四、火灾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火灾事故应急指挥部(指挥部设在消防控制室),指挥长由院长担任。副指挥长由纪检书记和管院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第一负责人组成(晚上则由总值班,保卫科值班人员及事发部门和各功能科室值班医护人员组成临时指挥部,负责指挥人员疏散,扑救火灾等工作,火灾事故应急指挥部人员赶到后,临时指挥部人员开始各尽其职)。火灾事故指挥部负责下情上报,按指挥部领导指示通知相关成员,向公安消防支队和其他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相关情况。

  (一)火灾现场指挥部成员和职责:

  指 挥 长:商善刚

  副指挥长:何 华 关 涛 宗 静 翟文生 姜志国

  成 员:相关科室第一责任人

  指挥长职责:

  1、根据火灾的实际情况,确定扑救措施.

  2、根据救人第一,先控制后消灭,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布置救人,疏散物资和灭火任务.

  3、公安消防队到达后,及时向公安消防指挥报告情况.

  (二)通讯联络组

  组长:院办主任和院值总值班

  成员:办公室人员

  1、根据指挥组的要求,迅速与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发生火灾的情况及当前火势情况。

  2、保持与指挥组的联络,随时传达指挥组的指示。

  3、按照指挥组的要求,协调相关科室和个人作好应急准备。

  (三) 安全保卫、灭火行动和紧急疏散组

  组 长:奚华义

  成 员:路普博 李登泽 徐维山 乔福来 孙 帅

  李洪旺 翟 磊 裴孟阳

  安保白班12人 夜班6人

  安全保卫组:消防控制室应严密注视楼面及出入口,及时发现火势蔓延情况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打劫和破坏,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灭火行动组:

  组 长:任晓东

  成 员:部分安保人员

  1、接通知后消防微型站人员穿着战斗服,带好破拆工具,防烟面具赶赴现场。

  2、就近取用手提式灭火器扑救火灾。

  3、当手提式灭火器无法扑救火灾时,使用室内消防栓进行灭火。

  4、灭火工作必须坚持“先控制,后消灭,救人重于救火,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紧急疏散组:

  组 长:着火楼层科主任 护士长

  成 员:医护人员

  1、指挥人员到达现场后,利用控制室的广播系统或其它喊话设备、向室内或被困人员发出通报,稳定被困人员的思想情绪,在安全出口以及容易走错的地点安排专人值守,其余人员分片搜索未及时疏散的人员,指导他们随疏散引导员疏散到安全区域。

  2、着火层的医护人员对各病房危重患者有顺序疏散。

  3、保卫人员和义务消防员接警后、迅速赶到火灾的起火部位,组织人员疏散。

  疏散路线:(1) 消防通道,(2) 正门和双侧门的人行通道,

  4、疏散人员时禁止使用电梯。

  5、疏散的次序:

  (1) 先着火房间,后与着火相邻的房间或区域。

  (2) 先着火层以上各层,后着火层以下各层。

  (四)现场救护组:

  组长:康广山

  成员:以院急救中心为主、视情况增调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参加。

  任务:将火灾中疏散出来的伤员进行救治,其原则是先重后轻。

  要求:急救中心要准备急救用的药品,如烧伤、氧气等药品、器材,以及转移重伤所需的救护车辆。

  (五)后勤保障组:

  组长:徐瑞华

  成员:总务科人员

  1、电工班值班员根据火情控制着火区域的电源,该切断的及时切断。

  2、就近取用消防应急照明灯,解决灭火现场必须的照明。

  3、负责火场所需的一切后勤供应。

  (六)车辆管理和引导组:

  组长:李华君

  成员:门诊办 客服中心 人事科

  1、接通报后做好门口车辆管理和消防通道的安全警戒。

  2、引导公安消防车辆到达。并做好外围的警戒工作。

  (七)留守人员:收费员

  1、管好钱财物账单和设备。

  2、看护好其他相邻科室的设备。

  3、接到撤离指令时方可撤离。

  (八)现场纪律:

  1、各岗位人员接通报后,立即在规定时间按各自分工赶到预定区域投入工作,听从小组负责人指令。

  2、各小组负责人根据各自工作进程,及时向指挥员报告。

  3、本预案中的人员分工均注明部门(岗位),按岗位得知自己在预案中的分工。

  4、坚守岗位,保持通讯的畅通,服从总指挥指令。

  5、快速,准确,无误的传递火情信息和指挥部指令

  6、当接到撤离命令时方可撤离。

  五、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措施

  1、全院职工必须熟悉自己岗位的环境,做到“三知”,即:知道安全出口数量和位置,知道消防器材摆放的位置,知道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2、灭火对策是:一要快,二要搬拆破拆,隔离控制火源,防止蔓延,快速消灭。

  3、电器设备着火时,首先要切断电源,用干粉或1211灭火器扑灭火源,控制火势。

  六、应急保障措施

  1、消防战斗服、自救呼吸器、破拆工具等应急消防设备器材放置在微型消防站。

  2、要确保事故发生后应急车辆的有效调用。

  七、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理,检测和后果评估

  1、必须主动配合上级事故调查组和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检测和后果评估工作。

  2、在火灾事故救援过后,要认真做好死,伤者家属的安抚,赔偿及其他善后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3、火灾事故的调查与后果评估工作由院领导、保卫科、总务科、财务科、医务科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监察部门等)完成。

  八、火灾事故灾后处理

  1、火灾处理工作结束后,各级领导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分析总结,认真汲取教训,及时进行整改。

  2、对在处置火灾事故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处罚。

  3、对玩忽职守、贻误时机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